河湟文化logo、河湟繡logo設計方案征集公告
發布時間:2023-08-23
截稿時間:2023-09-30
閱讀量:3314次
為更好的提升河湟文化、河湟繡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以更直觀、簡練、形象的方式對外展示河湟文化、河湟繡的獨特魅力和良好形象,打造河湟文化品牌,現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河湟文化logo、河湟繡logo設計方案,具體事項如下:
一、征集時間
即日起至2023年9月30日截止。
二、征集要求
1.堅持體現政治站位、文化品位的原則,以“河湟文化”為主線,緊扣河湟文化、河湟繡豐富內涵,體現河湟地區獨特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點。
2.河湟文化logo、河湟繡logo設計可融入含有“河湟文化”“河湟繡”寓意的中英文縮寫等主題元素,充分考慮河湟文化內涵、特色,符合河湟文化、河湟繡的定位及發展方向。
3.圖案簡潔明快,構思新穎,醒目大方,富有感染力,直觀美感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適用于展覽廣告、宣傳資料、建筑外觀、衍生文創產品等。
4.每套設計作品書稿件尺寸以A4紙尺寸為標準,每套兩份,彩色圖案、黑白圖案各一份,缺份無效,彩色圖稿需標注標準色標值。
5.投稿人每人提交作品不超過3件,每件作品分別在對應的《河湟文化logo征集投稿信息表》《河湟繡logo征集投稿信息表》(以下簡稱投稿信息表,見附件)中填寫作者信息及500字以內的創意說明。
三、應征規則
1.作品不得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要明顯區別于其他文化及品牌的logo,不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其他任何國家、地區的徽標相同或者相近。
2.作品不得含有任何涉嫌民族歧視、宗教歧視以及其他有悖于社會道德風尚的內容。
3.作品或創作素材不得侵犯第三方的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或其他權利。
4.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對投稿作品無論入選與否均不予退還,請作者自留底稿。
5.作品一經采用,其著作權和使用權歸河湟文化所有,作者享有署名權,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有權決定作品的修改方式和作品的使用方式。
四、獎項設置
1.主辦單位將以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聘請河湟文化和設計行業專家對征集作品進行綜合評審,評選出入選作品1名,紀念獎作品若干名(以參與作品總數的20%為準)。
2.入選作品獎獎勵5000元人民幣,紀念獎獎勵500元人民幣。具體頒獎時間、方式由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直接通知單位、個人參加。
五、投稿方式
設計作品通過書面郵寄和電子郵箱兩種方式進行投稿。
1.書面郵寄投稿地址: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海東大道10號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郵政編碼:810700(信封右上角請標明“河湟文化logo、河湟繡logo征集”)
2.電子投稿郵箱:
18309728011 163.com
3.聯系電話:
李艷萍13919064022(微信同號)
黃文靜18309728011(微信同號)
投稿時間以郵件發送時間為準。
附:1.河湟文化及河湟繡簡介
2.河湟文化logo、河湟繡logo征集投稿信息表
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
2023年8月11日
附件一:河湟文化、河湟繡簡介
一、河湟文化簡介
“河湟”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又是一個歷史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河湟地區是指黃河上游河谷地帶、湟水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史稱“三河間”。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歷史演進中,以中原文明為主脈,不斷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舉、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態。其文化內涵具有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歷史文化的厚重性、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民間文化的多元性、生態文化的立體性。河湟文化與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并立為黃河流域四大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湟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地方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兼收并蓄東南的農耕文明、東北的遼東半島游牧文明、北方的蒙古高原文明、西北的西域文明和青藏高原文明,以中原文明為主根主脈,形成包容并舉、多元一體的河湟文化形態,體現出多元文化融合包容的特征。
海東是河湟文化的核心區和承載區,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結合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作為河湟文明的腹地,歷來是節制西域、懷柔蒙藏、拱衛三秦的戰略要地。在這里形成了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六大世居民族,民族構成上的多元性帶來文化上的多元性,這些民族從語言到信仰,從婚喪嫁娶到衣食住行,在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又有著濃厚的融合特質,是河湟文化多元獨特的最直接呈現,構成了河湟文化豐富濃厚、交相輝映的特色和文化景觀。自古至今,歷代王朝國家都特別重視河湟地區的社會治理,在當代,河湟地區的發展仍然關乎國家戰略,對于青藏高原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二、河湟繡簡介
海東市“河湟繡”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以土族盤繡、河湟刺繡、藏繡、十字繡、回繡等為代表的多種青繡產品厚積薄發,發展喜人。目前海東市有平安(河湟刺繡)、樂都(河湟刺繡、南涼刺繡)、互助(土族盤繡、河湟刺繡、華銳刺繡)、民和(三川土繡、杏兒藏繡)、循化(撒拉族刺繡)、化隆(宗喀藏繡、雄先刺繡)等。主要刺繡手法有盤繡、平繡、垛繡、十字繡、拉繡、亂針繡、窩繡、貼花秀、鋪繡、傳統藏繡等。全市有國家級“青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15人、市級38人,縣級76人,固定繡娘1786人、季節性繡娘5257人,我市土族盤繡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繡法上盤下拉極具民族特色、我市平安區匠魂工藝品生產有限公司聘請蘇州技藝精湛的繡娘為平安區繡娘授課,引進了蘇州“緙絲”工藝、提升了繡娘的刺繡水平,我市循化縣圣駝民族手工藝品生產公司在保持原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學習蘇繡技藝,目前刺繡技藝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全市有“河湟繡”經濟實體83家(公司55家、個體工商戶26家、專業合作社2家);企業固定繡娘1786人、季節性繡娘5257人;企業固定繡娘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季節性繡娘人均月收入600余元。
河湟文化logo征集投稿信息表、河湟繡logo征集投稿信息表.docx
https://mp.weixin.qq.com/s/ftmo8IO2M7ycCkrnhwAW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