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UIA-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
由來自沈陽建筑大學的楊柳、聶立力、魏赫怡、胡錦珊同學
以作品《墻垣橋趣》
獲得二等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墻垣橋趣》的深度解讀吧!▽墻垣橋趣
—
題目解讀
此次競賽的題目主旨是創造“樂活”空間,我們對樂活空間的解讀更多在于關注它所承擔的社會角色與持續吸引人們參與建設的成長過程。塑造“樂活空間”,可以挖掘所選場地的矛盾并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將自下而上的設計理念貫徹在當地居民共建共治的過程中。我們所要做的是通過設計改善場地微環境,引導人們參與進來,在人與物的共同成長過程中緩解消極現象,為地區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基于這個想法,我們把場地選擇在里約某貧民窟與城市的交界處,希望通過設計某些微環境引導貧民窟孩子參與進來,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去”,融入城市,并獲得更多的希望。
效果圖©楊柳、聶立力、魏赫怡、胡錦珊
—
設計說明
由于政策和歷史遺留問題,里約熱內盧的山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貧民窟,長期被暴力、混沌、窮困充斥,逐漸被整個社會邊緣化。某些貧民窟和大都市只有幾道墻或一條綠化帶之隔。我們希望通過一個簡易搭接的木構裝置來打破隔離,基于共同的語言和文化——音樂、舞蹈、足球等,為不同生活環境里的人們搭起可以互相理解和溝通的平臺。并希望通過這個裝置吸引人們參與進來,裝置在人們參與過程中由居民們不斷完善,居民的活動也隨之更加豐富,吸引的人也隨之增加。漸漸的,兩個“不同世界”中的居民在自己參與的過程中慢慢交融了起來,這個過程中激發了更多的活力。
—
歷史背景
貧民窟現狀©楊柳、聶立力、魏赫怡、胡錦珊
貧民窟長期給人的印象是貧窮、混亂、犯罪橫行,因此更加被整個巴西政府和社會隔離,人們談貧民窟色變。在這里絕大多數的貧民窟被隔絕在城市之外,座落在里約周邊的山腳與山坡上。貧民窟外的人總是認為貧民窟里的每一個人都與犯罪相關,人們首先因為住在貧民窟而被社會歧視,其次才是因為其他因素,貧民窟之中的多數居民其實只是想要勤勤懇懇工作、渴望和平的普通人。而里約奧運會之前,巴西政府為了城市形象,建墻將貧民窟隔離開來,更加具了這種割裂感。
建墻活動©楊柳、聶立力、魏赫怡、胡錦珊
誠然,貧民窟的存在作為一個區域過度城市化的后果,應該針對勞動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根源性調整,但作為城市人居環境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建筑師應盡可能為失落的空間創造良好的改善甚至再生的土壤。貧民窟的居民需要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真實狀態,得到社會的關注;同時他們也需要一個學習平臺,打破“邊緣人”的固有生存狀態。
目前已經有某些公益運動在貧民窟展開,組織者通過音樂巴西劇等文化手段引導貧民窟的孩子們,提高其文化水平。我們以此為基礎,將我們所設計的游戲場所與公益以及居民生活融合起來,為“樂活空間”賦予更深層含義。—
基地分析
區位分析©楊柳、聶立力、魏赫怡、胡錦珊
選地位于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一處城市和貧民窟之間的隔離帶中。絕大多貧民窟座落在里約重多山的山腳與山坡上,自然條件優越,但因為被隔離開來,無法融入城市,民生問題突出,隔離帶的兩端是兩個世界,一個是貧窮暴力的世界,一個是美好安寧的世界。
基地空間形態©楊柳、聶立力、魏赫怡、胡錦珊
隔離帶衛星圖©楊柳、聶立力、魏赫怡、胡錦珊
墻的一側是由政府規劃的規整的城區,另一側是山腳上的自由生長的貧民窟,以寬約四五十米的坡地隔離開來,兩種不同肌理的空間形態如何消除之間的隔閡更好的融合呢?我們選擇保留場地原本肌理和形態,整合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要素,塑造某些聯系雙邊的要素,將這種隔離的狀態打破。我們希望通過設計來引導孩子首先參與進來,以孩子的天真爛漫喚醒更多人對于善的渴望。環境的設計喚起居民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反過來帶動該地區的良性發展,以觸媒的方式為這個充斥著冷漠與暴力的邊緣地帶注入一劑活力。建筑也以一種慢生長的狀態潛移默化地改善這種割裂的狀態。
要素整合
歷史要素:里約山腰上的貧民窟被“建墻活動”隔離開來,貧民窟的孩子生活在暴力、失落的氛圍中,我們希望建立“橋梁”系統來減弱城市和貧民窟之間的隔閡,為孩子們提供樂活空間。
文化要素:以巴西傳統音樂和足球等活動作為一種文化媒介,為沒有話語權的貧民窟居民發聲,孩子們在“橋梁”上公開表演、比賽,引領觀眾起舞,凝聚了人們內心的溫暖力量,也為城市提供一個了解貧民窟真實面貌的平臺。
自然環境要素:巴西地處熱帶,氣候溫和濕潤,森林資源豐厚。我們希望取當地木料,為孩子們在隔離帶搭接一片屬于他們的場所。木材的易拆卸性也為實現該愿望提供了可能性。
橋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們的交融也是多樣的
在隔離帶建立“橋梁”系統,兩個世界不再是如此遙不可及。打破的不僅是現實中的墻,也是打破思想的“墻”。在參與進來的過程中,他們相互了解,互相接納,最終領悟到所謂的兩個世界其實是同一個世界。—
設計概念
概念實現
我們提出了球場加溝通橋梁的想法,并希望將其做為一種空間模式,吸引人們參與進來,并在人們參與中干預人們的行為,來探討可能改善貧民窟問題的方案。最終,我們決定以一種非建筑形式化的構想為出發點,我們所做的“橋梁”稱之為木構裝置更好,他的核心在于裝置完善并豐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人們參與進來并獲得快樂的過程。
檐下空間與環境的關系
方案探討過程中曾提出過墻的組織方式來激發活力,但考慮到該地區的特殊性,封閉的空間可能會變成“犯罪空間”,所以我們不妨將其完全打開。我們選用了當地極易獲取的優良木材,用較粗壯的木材交錯搭接起穩固的支撐,上架龍骨作為球場,同時為下邊遮陽,而下邊的緩坡用作活動場地。我們希望它是從場地“生長”出來的,環境與空間是一體的;同時希望人在我們的空間中感受到親切的自然,邊界的模糊化將更好地使之與自然環境融合;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能最大程度的吸引人們的參與,在共建與共治中消解隔閡,創造更多的“樂活”。
—
公眾參與與環境演變
居民參與并主導的環境設計
我們的構想是以引導貧民窟居民自己“走出去”為出發點,橋由貧民窟居民建造,所帶來的空間活力也是由他們激發。“橋”在服務于貧民窟居民的過程中,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不斷更新改造功能空間,他們使用的過程是激發快樂的過程,也是使得城市與貧民窟相交融的過程。它可以是貧民窟孩子融入城市的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人們對貧民窟看法改變的一些經歷。最終,我們希望在在引導人們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讓他們自發地慢慢改變這種隔閡的狀態,貧民窟的居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善自我并改觀城市那邊對他們的印象,使外邊的世界能更充分地了解他們,接納他們。最終距離感將慢慢消解,如荒原般的隔離帶也會轉變成城市中的活力帶。
順著這種思路,我們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空間行為模式,當然,也不僅僅局限于此。我們希望所設想的功能空間可以有效的地服務于現有公益活動,更希望當地居民能自主創造出更適合他們的使用方式。建筑功能在不斷的更新完善后才能有頑強的適應性并激發更多的可能性;靈活的使用功能,使人們在其中的活動也會越來日常化,貧民窟居民走出去的過程隨之日趨自然。
功能空間的多樣化與參與性
在坡地上我們提出了幾種行為模式,孩子們可以玩滑梯、攀巖、在木樁中玩耍、坐在坡地上休息,除此之外孩子們還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對空間進行改造,探尋更適合他們的使用要求。貧民窟和城市的隔離墻并不是被完全推倒,而是有所保留的突破,有一些活動可以依托于墻體展開,可以在墻上涂鴉,也可以用墻作為背景做一個小舞臺,讓孩子們展現他們的才華,還可以做影片的放映幕。這些同樣是吸引城市那邊孩子們參與進來的手段。在緩坡或平地上做靈活空間,不必特意界定空間性質,讓這個空間多樣化,適用于兩邊孩子們多種多樣的玩耍,使得他們在一起玩耍中逐漸化解隔閡。逐漸地,將使城市的孩子對貧民窟不再抱有偏見,同時讓貧民窟的孩子有機會融入外邊的世界。通過微環境的設計來影響孩子,通過孩子們逐漸擴大影響的范圍,最終,將為雙邊的融合提供一些有力的幫助。
—
結構與生成
節點生成
我們設計了一種簡單穩固的木結構搭接模式:讓四根接地的木材彼此相錯,在四根錯開的空隙中插入一根連結的橫木和一根連結的縱木,在兩對兩根錯開的木材之間再插入兩根橫木和兩根縱木,一共插入三根橫木和三根縱木,這時用粗麻繩等一系列固定手段,將這四根接地的木材和三根橫木三根縱木牢牢的捆綁在一起,形成一個基本的節點單元;如果用稍長一些的橫木和縱木,那么就可以讓這樣的基本單元復制出一些組合;整個裝置就可以適應于不同尺寸和形狀的基地,在其他區域就可以因地制宜找到合適的組合模式,但是基本單元不應該過少,過少時會影響結構穩定性,這樣的基本單元對基地的適應性較強,對于裝置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在貧民窟和城市的隔離帶中,可用一種基本模式在其中做形態的變化,滿足發展的需求。當地木材資源豐富加之木材質量優異,使這種木結構可行并易于實現,并且這種木結構也可以根據場地坡度做靈活性的調整,有良好的適應性。
形體生成
實質上我們僅僅想要創造一個類似于橋梁的結構空間,上層是足球場,下層是遮陽的靈活性活動空間,這樣一個結構就像是把普通的梁柱結構做一個變形,在我們想要創造的空間感受基礎上,使結構看起來更優雅合理,不論是斜向的柱子,還是懸挑出來的結構,既滿足了空間使用要求,又使結構的受力合理。使貧民窟和城市之間的“橋梁”,既適應于當地的環境與氣候,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
對城市的影響
通過橋的聯系,將快樂傳遞到兩邊,促進融合
這座橋,我們所希望它不僅承擔起功能上的活動場,同時它也是城市中的視景節點。隔離帶的兩邊的人透過橋望向對方時,橋上橋下所發生的活動也將感染到他們。因而使得如天塹般的隔離帶將不在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將逐漸轉變成促進雙方聯系交流的紐帶,人們所能體會到將會是蓬勃的活力與溫暖的人情。無論是視線關系還是功能上的聯通,我們的目的都是帶動人們的參與,引導居民自下而上地去為城市創造更多樂活的要素與空間。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是研究了某些特定坡地上的可能性,并沒有完善地落實到多維空間組織上去,也沒有探究單體形式在隔離帶上多個“點”的建構方式與針對隔離帶的線性維度的方案。僅僅針對隔離帶上某些緩坡做了一個“點”,希望這個“點”的設計為這一片區域帶來活力。但這項設計不應停止于一個或幾個點狀要素,它最終應該是面向城市的點線面綜合的設計,是吸引兩邊民眾更廣泛地參與進來,為城市創造更多活力的設計。在此,我們僅設想了一下在未來這將對于城市中人們行為動線的積極影響。
之前,隔離墻將貧民窟與城市割裂,除必須的過往外,“兩個世界”的人們在各自的場所中活動,隔閡愈演愈烈
設計改造之后,置入的“橋”打開了隔離墻,聯系起“兩個世界”的人們,使雙方逐漸融合,激發雙邊更多的活力
—
結語
通過這次競賽的鍛煉,讓我們更加體會到一個建筑不應該只是關注它的形式、短期經濟效益以及自身的合理使用。更深層次的也有承擔起它的社會責任性,對城市環境的積極效應等,更為重要的是將關注點重新回到對人的思考。同時這次競賽也極大地鍛煉提高了我們綜合考慮問題的能力,讓我們更加關注如何系統性地解決設計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感謝UED搭建了霍普杯這樣優秀的平臺,給了我們一次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祝愿霍普杯越辦越好。
巡展
霍普杯高校巡展正在火熱進行中,想要足不出校看展覽?想要為多彩的校園生活增添一股清泉?霍普杯獲獎作品巡展期待走進你的校園,走到每一個學子的身邊!
聯系方式:《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聯系人:劉春月電話:18600687310郵箱:liuchunyue uedmagazine.net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杏石口路50號,中間建筑藝術家工坊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