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設計抗疫”作品展示(35)——浙江理工大學
發布時間:2020-05-07
閱讀量:10415次
藝術“抗疫”科技“應急”“浙理”擔當
——浙江理工大學設計學科
二〇二〇,突降疫情,肆虐全球,拷問人心;
中華兒女,戮力同心,科學戰疫,奮勇前行。
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以其突如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的破壞力,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命健康,影響著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沖擊著全球各領域的經濟穩定,考驗著各國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中央統攬全局,高效應對,交出一份“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中國答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抗疫大考中,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譜寫出“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協奏曲。其間的悲壯,中華兒女冷暖自知;其間的良善,華夏大地無問西東;其間的豪邁,全球華人精神振奮!
文化琴心展,畫筆劍膽舒。設計是展示一個民族精氣神的窗口,呈現一個國家文明樣態的標志物,表征一個時代風貌的文化標識。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心相系征編組,發出“英雄帖”,吹響“集結號”,號召設計人倚馬仗劍走天涯,劍膽琴心譜華章:以創意為馬,為抗疫賦能,以畫筆為劍,聚磅礴力量!
浙江理工大學的前身蠶學館,因實業救國而誕生,早在1897年開近代紡織絲綢教育先河;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于1913年創設染織專業開始意匠培養,為文化傳承創新而設,并由陳之佛、常書鴻、都錦生等先驅種下藝工結合基因;浙江絲綢工學院的絲綢美術與品種設計專業,1979年因改革開放而設置,伴隨國家復興而壯大。疫情期間,浙江理工大學師生雖身在后方,心系抗疫前線,秉承藝工結合之傳統,堅持藝術“抗疫”與科技“應急”并舉,整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服裝設計等學科專業力量,研發出全國最早的健康碼——余杭綠碼(2020年2月7日上線啟用)等服務產品,成為數字時代智能防疫的信息基石;作為秘書處單位,針對應急救援產品設計與服務模式的短板,承辦由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等組織發起的“2020中國應急救援創新設計大賽”,以“創新設計提升應急救援質量”為主旨,面向全國征集應急救援設計作品,已收到100多個國內外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的400余件設計作品;積極響應“眾志成城設計抗疫”作品征集活動,組建金牌導師指導團,聚焦“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中國與國際”等主題,亮出“天人合一”、“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中華傳統文化底色,相關產品設計、服務設計、海報設計等抗疫主題作品,被學習強國、鳳凰網等媒體平臺累計報道10多次,傳播正能量,展現藝術“抗疫”和科技“應急”的“浙理”擔當!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在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我們還會面臨各種“大考”,需要化危為機,保持憂患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治理能力,真正把面臨的危機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
朱旭光教授
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季曉芬教授
設計作品展示
↑《Emergency Rescue——余杭綠碼》馬漢杰、吳群浙江理工大學
↑《Snack Mask便攜式口罩》
服務設計與社會創新研究所
浙江理工大學
↑《“蔚藍循環“口罩清潔器》
孫凱睿、尹自強、鄭詩奇
浙江理工大學
7.jpg
8.jpg
↑《“方艙+”生物醫學高鐵》
王張宇、王佳樂
浙江理工大學
9.jpg
↑《同舟共濟》
汪元磊
浙江理工大學
10.jpg↑《病毒傳播信息設計》
季琴玲、黃駿丹、廉夢瑤、黃藝文
浙江理工大學
11.jpg12.jpg
↑《特殊時期處方箋》
馬雯哲、李倩
浙江理工大學
13.jpg
↑《中國能量》
鄒岳燊
浙江理工大學
14.jpg
↑《致敬所有逆行者》
魯月
浙江理工大學
15.jpg
↑《世界健康碼》
林秋紓
浙江理工大學
16.jpg
↑《否極泰來》
周珊珊、汪元磊
浙江理工大學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www.shejijingsai.com/2020/05/44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