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館創建于1984年,是一座地志性綜合博物館,主要收藏代表和反映南昌及江西地區悠久歷史文化的歷史文物,同時致力于南昌地志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宣傳。館內目前收藏有陶瓷、銅器、錢幣、石器等各類珍貴文物。
南昌市博物館新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新洲路2號(原江西省博物館老館),西鄰贛江,北接滕王閣八一大橋。新館建成后,必將成為南昌市的文化名片,代表著南昌市的城市文化形象。
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征集和籌備,南昌博物館表示搜羅了意想不到的創意和靈感。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了南昌市博物館更多元的魅力。
一個館標新形象,既要承載南昌市特有的文化內涵及形象,又需樹立南昌市博物館特有的精神氣質,設計者需發散思維,圍繞南昌這座城推陳出新,才能讓“館標”煥發新生。
下面是南昌博物館公布的最新征集優秀作品,你覺得哪一個符合南昌博物館的新形象?
01號作品
作者:洪鵬華
大意:設計以漢字“昌”造型設計。融合陶瓷花紋,突出區域名稱專屬,明確地理文化,體現南昌市博物館文化特征;巧妙融入博物館建筑外觀造型,博物館特征,易于名稱聯系,融合古代四象神獸造型,突出歷史文化感,造型簡潔莊重,色彩明快,富有時代特征赫爾藝術感染力;
02號作品
作者:劉江平
大意:標識為圓形,以洪州窯青瓷為設計主題,融合了中式印章、博物館建筑、中國傳統回紋、騰龍圖形等元素,代表了南昌市博物館的專屬特性。標識外形為圓形,似洪州窯青瓷,為南昌市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地域歷史與人文內涵。標識也似中式印章,融合了中式回紋、博物館建筑、騰龍圖形等元素,蘊涵豐富的江南都會歷史文化,體現了博物館收藏與保護、教育與研究南昌地域文化的歷史基因。
03號作品
作者:楊名鈞
大意:Logo創意源于博物館建筑結構布局,中間為主樓,外圍五棟樓圍城半圓形態,與中國傳統景觀的拱形大門相似,寓意博物館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宣傳南昌歷史文化的窗口。中間反白為兩本翻閱中的書籍,代表博物館是歷史的記載載體,同時構成“昌”字,旋轉90度是兩個“N”字,突出地理位子“南昌”;又如兩張展臺柜,對外展示南昌歷史文物;還像檔案文件袋封存歷史文物檔案;更像兩只小鳥,突出博物館環境的優雅與寧靜,小鳥的聲音與飛躍成了博物館別致的樂曲和舞者。外圍由5個“館”字拼音手寫字母“G”構成,與中間主題元素“B組合突出博物館主題文字“博”“館”。中間半圓又如一顆冉冉升起的太陽,寓意紅色革命在南昌的宏偉歷史,是黨從初期到成長到成熟的重要革命之地。
04號作品
作者:劉俊生
大意:標志由印章、漢字“南昌”二字組合而成,既表達了南昌悠久的歷史與內涵,又體現了地域特征。左下角反白處隱含了博物館主要藏品陶瓷器文物造型,取自“青白釉印花纏枝蓮紋瓶”,表達了博物館的收藏行業屬性;兩側的瓶體曲線,又形似一扇敞開的大門,象征了南昌博物館開放、接納的文化內涵。
05號作品
作者:黃濤
大意:以“南昌”的簡稱“昌”字結合昌博物濃郁的中國古典建筑造型提煉元素為設計創意主體,有機融合“青銅鼎、饕餐紋、器花紋、青花瓷傳統花紋元素圖案、歷史殘片等視覺元素。
06號作品
作者:姜希希
大意:南昌市博物館,將文字“鼎”與文字“南”相結合,加以變化,使文字更具有歷史風韻象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邊框向四周發散具有歷史穿越感,讓人看到更容易身臨其境,使人穿越其中,感受歷史。體驗中國文化。
07號作品
作者:任立杉
大意:南昌市博物館館標是以“南“字為基礎元素創作演化而來。享菅海內外的南昌不僅是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人杰地靈才俊輩出,更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斗爭傳統之城,故南昌也被蓍為英雄城;運用其“南“字演變蘊含象征薪火相傳正氣浩然的南昌起義紀念塔的結構元素,同時融入代表南昌五千多年前人類在此生產生活的石鏟(商周)造型構型特征。
08號作品
作者:徐學勇
大意:Logo以漢字“南”(代表南都-南昌)為基本設計元素,其中以館藏四乳瑞獸紋銅鏡紋飾提煉出的環形線條,代表悠遠歷史長河的漣漪相互疊加、融合,突顯了古老文明與現代思潮的碰撞與傳承,并融入了南昌市博物館新館建筑特色,體現了濃厚的贛江地域文化特征;
09號作品
作者:張海波
大意:印章中心設計成漢字“博”,傳達出博物館的行業屬性。廣博、博大,也象征著南昌博物館為一家“綜合性”博物館;為體現南昌的地域特點,巧妙的將“南昌”二字融入設計之中,既有“南昌“又有“博”,突出了南昌市博物館這一品牌主題;
10號作品
作者:張玉霞
作品1大意:標識以昌博的首字母“CB”為設計主要設計元素,有機融為一體。突出南昌市博物館深厚的人文底蘊。象征發展的無窮潛力與勃勃生機,體現事業發展和諧持續、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與時代特征
作品2大意:標識以昌博的首字母“CB”為設計主要設計元素,有機融為一體。突出南昌市博物館深厚的人文底蘊。象征發展的無窮潛力與勃勃生機,體現事業發展和諧持續、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與時代特征
11號作品
作者:周雅虹
大意:標識圖形為一“瓦當”、也如“銅鏡”,又如“圓形印章”,內含中文“昌”字的變形,同時“昌”字又含“抽象的朱雀、祥紋”等元素。
12號作品
作者:包騫
大意:LOGO為南昌二字改寫。將博物館特色建筑外形飛檐,鎮館之寶中的特色紋樣,太陽,以及博物館大門分別提取元素,融入其中
13號作品
作者:李瑞倫
大意:館標以館名為造型基礎,以象征權威、公信力的古官印為視覺元素,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南地標滕王閣為創意源泉,體現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凸顯其文化基因、地域特征和博物館特有的精神內涵
14號作品
作者:趙徐玉倩
大意:“洪”是南昌的簡寫,漢儀篆體,篆體是古文統稱,漢儀篆體具有別樣的形式美,將其象形抽象化以規矩排列,以示莊重。
15號作品
作者:燕英標
大意:整體標識以大紅調為主,凸顯傳統文化的視覺元素;古城樓的造型點明博物館區域位置,“洪”字寓意南昌,結合傳統圖案元素體現南昌市博物館歷史文化的厚重底蘊;
16號作品
作者:楊蕊妤
作品1大意:作品整個標志由海昏侯劉賀幕青銅豆形燈下部的“南昌”二字構成,圓形的環繞曲線創意取自南昌市博物館新館(圓形建筑)與豆形燈(圓形燈),六條橫線則代表南昌市博物館六大項展品類別(青銅器、陶瓷器、金銀器、玉器、漆器、木器)。整個標志傳遞給觀眾濃郁的歷史感、創意的趣味感。
作品2大意:整個標志由海昏侯劉賀幕青銅豆形燈下部的“南昌”二字構成,細膩的邊角筆觸則取自南昌地域的灌嬰城樓、繩金塔金佛寺建筑風格與飛檐翹腳。同時n與e(南昌首字母)也包含其中,整個標志傳遞出南昌數千年積淀的文化氣質,頗有古時的洪都氣韻。
17號作品
作者:王立東
大意:關鍵詞為南昌市博物館圓形建筑、四乳瑞獸紋銅鏡、南目。南昌市博物館LOGO方案圍繞新場館的圓形結構,將南昌二字融合,傳遞著天地人和諧統一、地閣方圓、吳越清流的傳統氣質,同時映射了鎮館之寶之一的四乳瑞獸紋銅鏡。
18號作品
作者:潘敏
作品1大意:主要思路來自南昌市兩個博物館展廳灌嬰城樓、繩金塔千佛寺,簡約提煉圖形,并構成印章圖案,同時將“南昌”二字融入其中,渾然天成,傳遞出幾千年南昌人文歷史的獨特風貌與卓越成就。
作品2大意:標志整體形態為新館主建筑,同時將南昌二字融入正負形中,留白的肌理同時也呼應了灌嬰城樓的城墻磚瓦之感,冋時整個圖形又像N,又像C,呼應南昌的手寫拼音。
19號作品
作者:家達
作品1大意:南昌市博物館作為南昌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用一個南字于一個縷縷升起的紅日相結合,象征南昌市博物館前景不斷輝煌騰達!
作品2大意:用一個南字與中國傳統的元素相結合,配色上配上中國紅,寓意博物館紅火上升,不斷變好!
作品3大意:用一個“昌”字進行演繹,逐步變成一個帶有中國風的印章,象征博物館輝煌騰達!
20號作品
作者:錢浩
大意:以歷史的階梯圖形組合成南昌漢字“昌”構成南昌市博物館標志:“昌”,體現南昌市博物館地域特質;展現上下干年南昌歷史的階梯呈現南昌市博物館記錄閱讀歷史的博物平臺,一個深度閱讀、立體思考的歷史平臺;層層的階梯如一扇扇窗口,打開南昌歷史的窗口展現南昌歷史文化的窗口。
21號作品
作者:劉廣軍
大意:LOGO設計以“南昌”字體為依托,直接傳達地域名稱屬性,將“南昌”融合構成一個新的文字形式,形成“南”中有“昌”的創意文字,“南昌”主題得到完整的傳達。
22號作品
作者:張遜
23號作品
作者:陳錕
大意:標識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虢一漢字“”為豐要創作出發點,結合博古架的象,組合成“呂博”的念。指南目,象征繁榮目盛;博指博物館:象征博大、博覽。
24號作品
作者:陳萬為
大意:館徽運用流暢的線條勾畫出漢字“南昌”,完美滴擇出上筑王閣下擁贛江水景象,將南昌市博物館典型的地域屬性子以充分表達,館徽運用虛實對比的設計手法使主體形成一種對話的關系,這是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展現了南昌市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與多元、包容的文化,館整體造型形似一本書,它鐫刻著南昌悠久璀璨的歷史并書寫南昌美好明天:亦似一扇門,它承載著南昌的過往開啟南昌新未來。
25號作品
作者:趙傳興
大意:標識以“南昌”為設計元素,采用南昌兩個字各取一半組合而成,并融入南昌的拼音首字母“N”,體現出南昌市博物館特征。
26號作品
作者:郭政良
27號作品
作者:林啟柏
大意:LOGO由“南昌”字,“陳列窗口”和“中國印章”元素構成。
28號作品
作者:劉剛
大意:館標以“昌”字、青銅器回紋、印章、窗口為設計元素構成,直觀展現南昌市博物館新館的形象,生動體現南昌市博物館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形象表達了博物館的歷史感,彰顯南昌市博物館對中囯傳統文化的傳承,訴說著源遠流長的文化。
29號作品
作者:周文紅
大意:這是一個開啟的寶盒,一扇打開的窗戶,一頁翻開的書卷—寓意南昌市博物館作為南昌市文化展示窗口的代表性地位:它又象是面飄揚的紅旗—象征著八一南昌起義。
30號作品
作者:張婷
大意:博物館logo以南昌市的“昌”結合新博物館的圓形外觀,以及刻有南昌字的青銅燈座造型組合而成,將昌字變形成中線對稱圖形,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對稱原則,具有美觀與平衡的雙重特點,圓形外觀與內部方正的字體筆畫體現方圓相濟,具有和諧性和包容性。
31號作品
作者:紀秋藍
大意:Logo以南昌市博物館的“南”字首字母“n”與青銅燈外觀結合組成,將青銅燈外形做簡潔性提煉,并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分采用實心色塊,表達文物出土后被認知的清晰形象,下半部分做漸變及線條化處理,表達文物出土前的神秘和未知。
32號作品
作者:李嘉裕
大意:館標由字體“南昌”變形而來,通過文字標志能夠使人更加直觀的知道博物館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屬性。四個圓形相互連接象征著圓滿和完整,四個圓形與外邊的小圓一起,組成中國傳統紋樣,也體現出博物館的歷史屬性。
33號作品
作者:張徵林
大意:王勃在《滕王閣序》開篇中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其中的“洪都”是現在南昌的別稱,館標以“洪”字作為視覺主體,在“洪”字中融入篆書元素,配上柔和的曲線筆畫,更具有文化性。
34號作品
作者:原雨桐
大意:博物館館標為一款字體logo,以南昌市博物館的簡稱“昌博”作為主圖形,以簡潔明了的文字符號,向公眾傳遞信息,字體偏像篆書風格,具有歷史感與古樸感。
35號作品
作者:熊文惠
作品1大意:館標設計表達“線性美”以及“朦朧美”的美學特征。用線條營造一種變幻莫測虛實相生的氛圍。館標整體像一個圓形銅鏡,也像一個圓形印章。形態是水面初升的太陽。陰刻陽刻結合的形式鐫刻篆書的“南昌”二字。張開的翅膀參考古代傳統鳥紋樣。中心是博物館的縮寫“BWG”。
作品2大意:南昌市博物館致力于不斷的揭示、保存藏品自身價值和最大可能地實現藏品社會價值。本設計以篆體“昌”字變形,上半部分的“日”字融入銅鏡紋樣。下半部分“日”字象形鏡子支架。“日”字像是銅鏡又像是智慧之眼。表達“以心觀物,以物觀心”之意。
作品3大意:館標以“昌”字為主體變形,用簡潔有力的線條勾勒出意象豐富的造型。用近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營造空間感。其一:一個山間張開雙臂迎風奔跑的人。其二:主體是飛閣流丹,也是迎風昂揚的船只。左側是彎彎的月亮,遠處是冉冉升起的太陽。洪都新府,日月同輝。
目前官方投票正在進行,入選第一名將獲得10000元,你最喜歡哪一款logo?咱們評論處見!!
以上作品僅供欣賞,版權歸設計者所有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www.sohu.com/a/451052024_19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