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公布“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博物館及附屬設施工程”設計方案“三星堆之睛”。
MAD在三星堆博物館園區的密林綠水之上放置了一組錯落分布的梭形木結構建筑群。新建筑群與原有景觀構成了新的大地景觀,一方面透露了與三星堆文物相仿的遠古未來神秘感,另一方面以節制的體量和姿態與自然親和相連,讓園區成為了一處人文與自然相遇、歷史與未來相遇的城市及文化公共空間。
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部的三星堆遺址,其文化堆積距今約4500-2800年,是中國西南地區一處分布范圍最大、規格最高、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現已與金沙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未知即神秘。三星堆之所以全球矚目,更多由于外界對其當時所處的古城、古國,所代表的古蜀文化知之甚少。其中一個較為廣泛認同的理解,認為由于蜀國處于中國長江、黃河流域交互地帶,所以三星堆所出土的文物一方面呼應了神秘的古蜀本土文化,另一方面體現由于中原人口遷入蜀地而出現的中原文化。現時三星堆博物館陳列的遺址出土文物主要包括青銅器、玉器、金器、石器、陶器及象牙、海貝等。
5.jpg
2021年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內拍攝的青銅人像(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6.jpg2021年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內拍攝的青銅器和象牙(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7.jpg
2021年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內拍攝的青銅器(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此次規劃的三星堆博物館園區位于遺址核心保護區的東北角,總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設計包括進行園區總平規劃、新建博物館及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并作園區整體景觀規劃設計。建成后,博物館將成為收藏、展示、保護、研究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的世界級專題性博物館。
大地之睛
古文明之睛
自然之睛
MAD設計的新建筑群為一組六座東西向散落的木結構建筑。向新路以東為建筑群首座建筑——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建筑面積達5830平方米。再由其向西延展,五處體量不一的建筑構成了博物館新館。新館占地約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8650平方米。
8.jpg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多件文物,如青銅縱目面具、青銅大立人像等,形狀夸張奇異怪誕。夕陽西下后,六座建筑仿佛變身成為三星堆青銅面具、黃金面罩背后那一雙雙目光如炬的眼睛,神形合一,讓置身其中的人們仿佛游走在歷史與未來之間。
9.jpg10.jpg
白天,建筑木質幕墻呼應了園區密林的自然氣質。大跨度的木結構為建筑內部提供了開敞豐富的無柱空間,給予展陳最大限度的布局靈活性。頂部玻璃天窗為展廳連廊提供了自然采光的條件。
12.jpg13.jpg14.jpg游人從游客接待服務中心主入口進入,在經過介紹三星堆文化的觀影廳后,通過地下走廊來到博物館建筑新館的一層入口大廳,由此開啟三星堆文化之旅。
15.jpg16.jpg17.jpg展館間通過南向玻璃廊子相互連接,人在連廊中移動,所見窗外景色隨著景觀變化步移景異。
18.jpg人文與自然相遇
MAD將園區定義為人文與自然相遇的地方,因此并沒有將新館建造成大型的構筑物,加上最大程度上尊重及保留了現場原有的樹木與水景,將其優化成與新館建筑和諧成一體的景觀,創造出館園合一的氛圍。
建筑群北向展廳及其他功能體塊連貫而成一片起伏地景,覆蓋在綠植屋頂之下。游人可從北邊鴨子河畔緩緩走至二層屋頂綠地,欣賞360度園區風貌及優美江景。
20.jpg21.jpg22.jpg
觀展完畢步出新館后,人們可沿保留下來的林蔭步道繼續參觀數字體驗館(現青銅館)、文物保護修復展示中心、研學館(現綜合館)等,從不同角度近觀體驗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應該超越僅是擴容文物的構建物,更應創造并渲染讓人的思想和精神釋放、飛揚的氛圍。文物、場所氛圍、自然在此相遇共融,將帶動人們感受三星堆文明對當代文明及人類精神的銘刻影響力。
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博物館及附屬設施工程中國四川廣漢2020–2021
類型:博物館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4,480平方米,其中博物館28,650平方米、游客接待服務中心5,830平方米
主持建筑師:馬巖松,黨群,早野洋介競賽設計團隊:Tiffany Dahlen,劉子凡,Pittayapa Suriyapee,馬毅然,Cievanard Nattabowonphal,羅曼,陳浩,陳時捷,王爽,肖鈺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