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女性獨立自主,內外兼修,女性將男女的界限打破,成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的一部分。據統計,目前70%的購買力掌握在女性手中,女性主導的“她時代”消費的到來,形成了圍繞女性消費而特有的經濟圈和經濟現象。近年來設計業性別平等意識早已崛起,越來越多的女性設計師受到業界關注,也有越來越多的平臺給她們提供展示的舞臺。從Coco Chanel、ElsaSchiaparelli,到Zaha Hadid、PaulaScher、Irma Boom、Malika Favre、Fumie Shibata女性設計師用自己的力量在改變世界。
由此看到女性的光芒和力量,我們邀請了六名優秀華人女性設計師(Amber Ma、洪昀、曾乙文、魏婷婷、侯穎、吳祎萌),在線上為大家分享她們對創意、對設計的理解和觀點。我們又為此單獨對她們做了簡短的專訪,今日先推送3月8日下午演講的設計師嘉賓訪談。
活動架構
主辦單位:未現場
策劃:陸俊毅、阮紅杰
視覺:C_Futures創未團隊
訪談內容撰寫:陸俊毅
執行團隊:趙珈驛、斯若筠、孫蕾、魏琦
侯穎
INWADesign
創作總監
1983年生,2006年畢業后進入wx-design廣州工作,2009年創立wx-design北京公司,2014和2016年分別獲得中央美術學院和耶魯大學藝術碩士,2016年創立INWADesign。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及藝術管理學院作為外聘教師,開設《影像互動空間》《沉浸交互體驗》等課程。作為年輕一代設計師,侯穎的跨學科、跨文化思考和實踐作品,貫穿視覺傳達、展覽展示、產品、新媒體交互等多個領域。作品展出于首爾國際字體藝術雙年展、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圖文”全球華人平面設計德國展等。侯穎在眾多重要的設計賽事中獲獎,如東京TDC、紐約ADC、GDC、HKDA環球設計大獎等。于2011年獲得《藝術與設計》評選的年度設計師。
博伊斯在中國展覽
博伊斯在中國展覽書籍
作為女性,從事這個職業有著怎樣的優勢和挑戰?
“有什么優勢”這個問題讓我想了很久,換個方式來說吧,如果身邊有女性朋友或者面試的同學想做職業設計師,我的回答通常是“慎重”。
要說最大的挑戰呢,其實是職業生涯質量和長度的問題,就是你能夠飽含熱情和創造力的工作多久,即使是在一些“至暗時刻”,依然選擇留下和面對。
哪位女性給你激勵,榜樣作用?
一位是“燕姐”,她個人非常的低調,是wx-design的創始合伙人。現在想來,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犯了那么多這樣那樣的錯,而燕姐都會以最妥當的方式處理或者隨它而去。燕姐是我生命中見過的最善良和獨立的女性,沒有之一。總有一些人在你想到的時候會感覺到溫暖和力量,于我,燕姐就是。此刻,我感到了語言的蒼白,就像對最好的朋友,拍一下肩膀就懂了。就以……結束吧……
另一位是我在美國讀書時導師Sheila,記得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個精神矍鑠、腳步有力的背影,走過一看,居然是我們的七十多歲的系主任。她永遠都是那么充滿熱情、堅定自己的想法,在上她的一門Core的課程,懵懵的做了一年,到畢業好像明白了一點兒,然后是聽她來中國做的“關于教育實踐的思考”的講座又一次恍然大悟。原來她一直都是通過各種方式教我們“向內”尋找自己,我們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的以設計回應外面的世界。教育,不僅僅是教授別人的思想、作品和專業的技法。她教給我的,是需要通過一生時間去學習的,而學校期間,只是開了個頭兒。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At long last…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Women in Design poster with“eyebolt”
您的設計很多元化,從視覺設計、到新媒體和空間都有所涉及,那么您在這些工作中,是如何定義自己作為平面設計師的身份的?
自己算是從平面設計入的門兒,但上道兒之后,并沒有刻意去想是平面,還是什么其他設計。設計就是解決問題,有的適合用平面的方式、有的需要用空間或者新媒體的方式,這些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并不會刻意的去做區分。
當然說起來輕松,這也是對專業知識儲備和綜合思考能力的考驗,要對每個領域的設計都要有所了解,例如視覺設計的中西文字體、圖形、色彩、材料、工藝等,空間設計里的造型、燈光、材料工藝、比例尺度、施工等,新媒體方面(懂得比較皮毛)的界面、腳本、節奏、轉場、特效、交互等,這樣在以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從不同的維度思考和設計轉換。
就以濟寧市美術館和博伊斯在中國展覽這兩個項目來說,都包含了從平面、空間和新媒體的工作內容。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濟寧市美術館的建筑由西澤立衛設計,品牌設計將建筑的幾個突出特點轉化為logo,并延展到品牌視覺系統。
輕盈的建筑流線形:設計將建筑屋頂的曲線轉換為品牌視覺圖形
空間中大量支撐屋頂的纖細柱子:設計將柱子轉換為字體垂直的筆畫
運用當地孔孟建筑的青磚石材:設計的清灰色系
Logo Motion通過流動的曲線和垂直線條(代表柱子)浮現、消融,去傳遞建筑和品牌的形象認知。
你認為女性設計的未來在哪里?
女性設計的未來,也許會在忘記性別的時候開始。
公眾對于設計的評斷,并不會像從業者一樣會習慣性的區分“商業設計”和“文化設計”,而只是看自己是否能看懂這個設計,以及是否可以打動自己。
而以設計作品結果來看,也許我們也并不需要區分這個是男性還是女性做的設計。
您怎樣平衡生活與工作的節奏?
設計是需要持續投入和付出的,我相信即使是靈光一現的設計,也來自于日常持續不斷的觀察、思考和積累。所以如果想在設計工作上有可圈可點之處,那必然要投入非常人的一些努力。如果希望生活和工作,魚和熊掌兼得,從我個人的體驗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說,我自己并沒有平衡好的方法,也就不能妄談了。我的天平傾向于設計工作。
魏婷婷(Una)
LxU聯合創始人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廣告藝術設計系,廣播電視媒體策劃運營MFA,2011年聯合創立LxU。是中國較早開始探索創作Motion Graphic的團隊之一,引領了國內動態信息可視化視頻的先河。作為“動態設計師”,注重設計表達的創意傳播性,擅長字體、平面、圖形動態設計的結合創意,主要負責LxU的設計、插畫、動態視覺的綜合指導和廣告導演工作。受邀擔任2018年one show青年創意營評委。指導的作品項目曾獲oneshow、金投賞、金瞳獎、IAI年鑒,金印獎,臺灣金點獎,中國廣告金獅獎,Best of Behance等獎項。
Typo play
浪漫可變字體
烏合之眾
迎來-送往正反字
為何會選擇“設計”這條路?
從小上興趣班,畫畫這個興趣就一直保留下來,后來進入中國傳媒大學的廣告設計系,專業教的設計方面的知識很雜,就像廣告這個學科一樣(學校老師曾經戲說“廣告系除了廣告什么都教”),另外我自己還輔修了電視專業,所以不僅是平面設計,還接觸到影視廣告、傳播學、電視節目包裝等,對我現在所從事在廣告營銷領域做設計影響很大,也是影響我現在喜歡動態設計的原因之一。真正進入行業是和我的大學同學李雨一起做的畢業設計《北京 房事》在網絡收到良好的反響,于是自那時候起我們逐漸有了客戶,創辦了自己的公司LxU,后來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們,向不同優秀的人學習,把專業變為了自己的事業。
作為女性,從事這個職業有著怎樣的優勢和挑戰?
我覺得女性的思維會更細膩,會更感性,更容易動情,也會更關注細節。所以可能導致知名的從事藝術的女性會比從事設計的女性要多。設計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如果要成為有獨立風格的設計師,還需要權衡客戶意愿和個人表達的平衡,我覺得都是對感性的女性從業者的挑戰。
哪位女性給你激勵,榜樣作用?
在專業方面我覺得是薛博蘭(Paula Scher),是我非常喜歡的女性設計師。當年從Abstract紀錄片中了解到她,她的設計對字體的運用非常生動,而且一直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在工作之余,她還保有自己的一個愛好,畫地圖,并且享受其中,非常可愛。而且,她應該是少有的這么大年紀還在從事設計的女性設計師了吧。
Paula Scher
Paula Scher部分作品
你的團隊組成是怎樣的?你通常如何開展項目?
LxU目前有三十多人,團隊大框架上分為業務部、創意部和設計部,每個部門都有一位總監負責,我是公司的藝術總監,主要負責設計部的工作。部門下還有插畫組、動態組、設計組等,針對不同的項目會有不同的人員組合。我會參與到項目的整體的視覺指導工作,還做過兩次廣告導演。有一些項目我也會自己上手做設計、動畫、剪輯。
公司一景
2020我們繼續相信廣告——LxU鼠年新春
動畫和動態圖形將給平面設計帶來巨大的視覺力量。您有什么話要對正在研究動態圖形的學生分享嗎?動態設計對你有什么特別吸引力?
希望國內更多的設計學生關注并且更深入地運用動態設計,而不僅僅只是簡單得讓靜態的設計動起來。把動態的原理當做基本的設計知識對待,會設計出更符合屏幕媒介時代的設計。
動態設計是一個跨界領域,大家從不同的領域進入,有從傳統動畫來的、從做CG影像來的,從做平面設計來的,大家專業背景的不同,做動態設計的關注點也不同。在這樣的領域總能碰撞出新的東西,把不同領域內的方法結合運用也非常有趣。
吳祎萌
設計師、插圖師
1983出生于上海,9歲起生活在德國。2013在柏林創立設計工作室“STUDIO WU無”。先后在德國埃森大學Folkwang University、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 Paris和柏林美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Berlin攻讀視覺傳達專業,2008完成碩士。方向是,以中西文化方面的共性為前提,力求藝術與設計之間轉換的最佳表現方法;擅長是各種藝術設計包括書籍,插圖,手寫字體設計以及跨國文化的研究項目。其作品獲得“德國最美書籍”,German Design Award“德國設計獎”,“中國最美書”等等。網站:www.studiowudesign.com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ParisToujours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我的中國,我的德國
為何會選擇“設計”這條路?
我從小就對視覺圖像等非常感興趣。三歲左右就開始涂鴉畫畫,六歲起學國畫,從小對自己將來的職業有了設想: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另外,受家庭影響也是個因素,母親是畫家,家族里面有很多從事藝術工作的。長大后,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對設計感興趣,我想讓藝術更接近人們需要,更直接服務和實用于社會。九歲那年,我們全家來到德國。從此我也在兩個全然不同的視覺世界中成長。我也將工作重點移到了研究文化視覺方面,其中多語言的字體也是一個重要內容。所以我在柏林建立了Studio Wu無,一個以歐洲和中國之間跨文化設計為重點的設計工作室。
STUDIO WU無
作為女性,從事這個職業有著怎樣的優勢和挑戰?
具有創意性女性的優勢是對人際關系比較敏感,即情感智商比較高.盡管也有許多情感高智商的男性,尤其是在創意領域里。在與客戶和同事,員工,上司等打交道時,這種優勢是很有幫助的,因為良好的溝通是進行好的設計和贏造富有成果的創意工作氛圍的關鍵,而不是競爭。
對我們女性而言,尤其是母親,面臨的挑戰是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在設計界知名的女性不多,也許我們女性在自我宣傳和為自己的作品做廣告方面比較謙虛,不是那么“大聲”?
所以我贊同例如由Jessica Walsh在紐約發起的Ladies Design Wine(www.ladieswinedesign.com)等全球的設計活動,為創意女性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在中國,我支持字體平臺“The Type”里的一些朋友為中國語言建立一個類似的平臺:FAME(www.fame-project.org)。FAME為創作領域中的女性(female)、持不同價值觀者(alternative)和少數群體(minority)提供能量(empowerment)。因為這個項目剛剛開始,希望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我希望在中國和世界各地,有更多的女性在支持她們的男性和女性的幫助下,發揮創造性的引領作用,成為藝術總監,策展人,經紀人,教授等。
Ladies Design Wine
F.A.M.E
哪位女性給你激勵,榜樣作用?
Sonja Delauny-Terk,法國的波蘭裔Art-Deco風格設計師和畫家,在巴黎,她以大膽而抽象的色彩組配從事各種藝術媒體工作,模特、版畫、繪畫等。
Sophie Calle(*1953),法國概念藝術家,通過觀察自己的生活來創造生活的大主題,如愛情和死亡的藝術。
我的畫家母親袁麗莉,她是將傳統中國畫與抽象藝術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
她也是一為文化的傳播者,二十多年來將傳統中國繪畫介紹給德國民眾,學生遍布全德國。
Sonja Delauny-Terk作品
Sophie Calle和她的作品
袁麗莉女士的作品
您如何看待德國目前的設計教育?德國設計教育對您有什么影響?
在德國魯爾區愛森Folkwang藝術學院(2002–2005)就學期間,我們受到了包豪斯(Bauhaus)藝術風格的教育和指導。在兩年基礎課里,我們基本上不用電腦,學習了許多傳統技法,包括素描、繪畫、攝影、鉛字編排、歐式書法等等。后來我考上柏林藝術大學Universit?t der Künste學習后半階段的碩士課程,又學到了多媒體混合和實驗性的設計方式。2008年我的碩士畢業作品在Fons Hickmann大師班完成。在德國,設計教育特別重視設計概念和創意的過程,而不一定是繪畫技巧等等。在柏林藝術大學的教學方式也特別自由,對有些學生來說可能太自由了,因為你需要自己來探索你所喜歡而且適合你的方向。畢業前最后一年,我離開柏林去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學習,在那里我選擇了動畫課程,以強化我的繪畫能力。同時也接受了法國的文化和設計藝術。
柏林藝術大學
Fons Hickmann大師班
給我們介紹下你的最新項目“里昂的漢字2019“創作背后的故事?
“里昂的漢字”(德語:Yaotao's Zeichen/法語:Les caractères vivants)是我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多次往返法國里昂,查詢和研究里昂“中法大學藏書庫”的書籍和檔案,在此過程中得到靈感而創造的集文字、繪畫、設計為一體的一本繪本。1921年至1946年期間,473名中國留學來到里昂,他們在一個叫“Saint-Irénée”城堡里的里昂中法大學Institut Franco-Chinois預科學習,為在法國學習和生活作準備。他們中許多人后來回到了祖國,參與了廢除帝制,打開與西方交流的大門等,在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里昂中法大學被關閉。但作為歷史見證,25000多冊“中法大學藏書庫”的中國書籍現藏于里昂市圖書館。但是在如今的中國和里昂,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特殊的地方。因此我有了這個大膽的決定,以新穎的方式敘述這個故事。
書中講述了關于30至40年代期間,一位留法學生與法國女孩組成家庭、經歷二戰、遭遇磨難的故事。
繪圖過程采用了復雜的手工拼貼技術和繪畫結合的方法。這本書是我目前化時最長的書籍項目:完成了第一版德語版(2017由德國kunstanstifter出版)花了整整四年:我很高興這本書的中文版去年能夠在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而且還獲得了中國最美書的評選。能夠把這個中國和法國的故事帶給中國的大小讀者們。
本內容歸主辦方所有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www.sohu.com/a/378622844_556783